日前,記者在漯河市天壕新能源有限公司看到,該公司秸稈收儲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據公司負責人介紹,由于利用秸稈發電的第一臺機組已投入運行,今年計劃收購秸稈8萬噸。這是漯河市為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新建的生物發電項目。兩臺機組建成后,每年可消化秸稈20萬噸。
據市農業局能源站站長田堯甫介紹,漯河市現有耕地249萬畝,每年的玉米種植面積保持在150萬畝以上,玉米秸稈年產量在90萬噸左右,棉花、花生、大豆、薯類、瓜類秸稈年產量在20萬噸左右。近年來,漯河市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不但有效防止焚燒秸稈現象的發生,而且變廢為寶。
近年來,漯河市重點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不斷加大農機購置和補貼力度,探索農作物秸稈利用新途徑,培育草食家畜規模養殖龍頭企業,推廣應用秸稈青貯、氨化等技術。據了解,秸稈制沼氣技術在舞陽縣得到大力推廣,并于今年建起了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工程,在向蔬菜、花卉大棚集中供氣的同時,也把沼氣送到了農戶家中。
2011年,全市擁有50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機3381臺,玉米收獲機1536臺,秸稈還田機3500臺,秸稈還田率達到80%;青貯窖(池)容積達到30萬立方米,其中,200立方米的青貯窖(池)82個,年青貯秸稈17萬噸。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的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焚燒秸稈現象時有發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部分群眾禁燒意識不強。二是秸稈直接還田成本較高。三是秸稈還田機械無法滿足需求。從去年情況看,臨潁縣、郾城區、源匯區玉米秸稈還田率已突破85%,有的甚至達到90%,有些縣區玉米秸稈機械還田率在60%左右。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具備秸稈直接粉碎還田的裝備優勢,但不注重秸稈還田質量,部分機手不按標準作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影響群眾的積極性。
今年漯河市將繼續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推廣力度,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環保節能項目的補貼。各縣區也將拿出配套資金,用于秸稈直接還田和綜合利用的扶持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