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路線不明確是困擾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一大難題,目前,各大企業搶灘市場、多種工藝百花齊放,但若想找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污泥處理處置工藝,還有待市場和實踐運營的考驗。
9月21日,在“2012(第四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研究總院總工張辰以《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實例與經驗》為題與廣大水業人士展開討論,探討污泥處理處置的國際經驗、新技術以及較為成功的工程實例。
張辰介紹,土地利用技術和焚燒技術受地理、氣候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各國的使用情況有所不同;污泥的厭氧消化處理具有能耗低、污泥穩定性好、可產生沼氣等優點,在國外被普遍采用;會產生二次污染等問題的污泥填埋工藝則在國外逐漸被淘汰。張辰指出,確定污泥的處理處置路線要引進全面決策工具,如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清單和戰略環評;從減排與低碳的角度考慮,還要引進碳排放分析。
在論壇上,張辰對時下一些較為新穎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熱水解厭氧消化技術,雖然對我國泥質的特點較為適應性,但供應商有限、建設成本高、高溫高壓、對操作人員要求高也限制了其推廣;高含固厭氧消化,在德國和荷蘭已有應用,有較高的產沼氣率,技術難點在于反應基質濃度高易形成反饋抑制、攪拌阻力大能耗高;污泥焚燒及其替代技術包括,污泥焚燒、污泥炭化、污泥氣化這三項技術;污泥焚燒灰磷回收技術可實現資源化目標,即對污泥進行了脫毒處理,又可作為磷肥重新利用;污泥亞臨界水反應技術,利用水的亞臨界狀態使污泥中有機物直接燃燒。
張辰最后對我國幾個較為成功的污泥處理處置工程進行了經驗分析。白龍港污泥厭氧消化工程采用化學、重力濃縮的處理方案提高了污泥的含固率,并在國內首次應用生物脫硫技術,良好的預處理解決了污泥含砂量過高問題,沼氣的綜合利用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標;青島麥島污泥厭氧消化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沼氣中硫化氫的濃度,建議消化池采用機械攪拌方式,可節省能耗;松江污泥堆肥技術,混料部分設計是污泥好氧發酵的關鍵,要精確把握物料的配比,此技術還要對除臭設計重點把控;白龍港污泥深度脫水工程,污泥輸送和稀釋有效地提高壓濾機的進泥周期,藥劑與污泥的充分混合對壓濾機正常運行作用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