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型號搜索 |
|
|
|
|
固廢回收再生線 |
|
|
|
環創(廈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總部 固定電話:0592-5029670 公司傳真:0592-5029673 電子郵件:info@hcwater.com 公司網站:www.hcsolidwaste.com 總部地址:廈門市軟件園二期觀日路22號 工廠地址:廈門市同安區五顯鎮五顯路666號
水下固廢事業部 電話:0592-5029670-8010 手機:18106931703 QQ:1622161573
|
|
|
|
行業資訊 |
|
|
我國環境產業進入園區建設時代 |
編輯:環創科技 發布日期:2014-6-12 10:15:47 |
|
|
|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總體環境狀況不但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不得不讓我們進行思考,是我們的技術不先進,是我們的工作不努力,還是我們的資金投入不夠?等等。我們不能再延續這種習慣思考了,要跳出技術和行動層面,回到思維方式層面,從資源觀的原點出發,從管理機制和商業模式的角度審視,我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探尋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會發現我們的思維方式還固化在處理和排放上,出發點不是為了資源再生;我們習慣于各掃門前雪和各自為政,而不是系統規劃分工合作綜合利用;我們曾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并想當然地認為環保是花錢不賺錢的事,事實上許多環保項目已成功地市場化運作,如國際上通用的BOT,而且越來越多的環保設施進入市場,如從污水處理到固廢回收利用,這些都是管理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結果。
我們渴望環保全面產業化,所有廢棄物都能得到再生利用,并花最低的成本、占用最小的土地、消耗最少的能源。時代發展至今,各國應該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環保理念和運作模式。就我國而言,若能通過建設一個或N個園區,將一定區域內多種或各種廢棄物整合在一起,進行綜合利用實現以上目標要求,是我們從事環保所追求的理想狀態——中國環境產業園。
從文化背景看,我國既有要面子講排場、又有勤儉節約的文化傳統,表現為公共場合的消費浪費嚴重,如餐飲接待;廢棄物的利用可以做到吃干榨凈,如垃圾分揀。我國還有法律意識淡薄,有時甚至情大于法的習俗,表現為環保法執行不到位,偷排和亂丟現象嚴重。我國頒布了物權法,土地資源所有權零散,必然導致廢棄物的分布散亂,并在我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存在。產業化需要有規模效益,將分散的各種廢棄物收集合并,是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發展方向。
從技術積累看,我國在固、液、氣三類污染物的治理方面,不同發展階段的側重點不同。至今為止,單元技術的積累都達到了一定程度,如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煙氣脫硫除塵等。我國的環保技術多是從國外引進的,幾十年來的消化吸收,國外各行各業的先進技術在我國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國外沒有的技術在我國也屢見不鮮。因此,我國的環保技術積累,已具備組合創新的基礎和量變到質變的條件。
接下來需要做的是進行系統總結,不再單打獨斗重復引進(浪費資金不利于總體發展),優化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治理模式和相應的工藝技術,需要從分散向綜合、從治理向利用方向轉變,如城市污水處理和靜脈產業園。尤其是在固廢的綜合利用方面,建成了汽車、家電、醫療危險品回收利用等產業園或循環經濟示范園,酒糟、畜禽糞便、糖渣等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待與區域內其它廢棄物統籌完善推廣。
從發展趨勢看,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用生態學原理和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的行動,倡導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和諧社會已成為世界潮流。要避免破壞自然環境就要發展生態經濟,要減少資源的消耗就要發展循環經濟,要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就要踐行生態文明生活方式。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把廢棄物處理掉;而是不產生污染物,一旦產生了就要想辦法進行利用。為了實現更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利用方式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廢棄物之間的協同效應和生產的規模效益。
近幾十年,世界的發展突飛猛進,觀念轉變和技術創新不斷引發產業的變革,推動社會進步。我們不能總停留在硬技術層面來研究環保了,需要從理念、模式、技術三個層面,結合不同國家民族和相關技術產業與經濟體制的現狀,進行系統整合創新。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用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將各種廢棄物作為資源,通過經濟體制、管理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追求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效益最大化,開展各種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園的研究和建設,是大勢所趨。
環境產業園的核心內涵是把廢棄物作為資源,以利用為出發點,通過資源整合與綜合利用,追求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具體操作時,考慮運輸距離、占地面積、生產成本、原料(廢棄物)互補、產品利用和規模效益等因素,將一定區域內有一定互補作用的廢棄物收集在一起,進行綜合利用。例如,將RDF發電的余熱作為生物質發酵的熱源;將污泥、餐廚廢棄物、秸稈混合發酵可以實現CNP元素的互補;將發酵后的污水和生物質殘液作為生產有機肥的原料,或作為園林綠化用水和肥。
綜上所述,我國環境產業已從工程治理發展到園區利用時代。 |
|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