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創科技的生活垃圾破碎機項目已經在多地展開運行,將要實行的項目有:
1.喜訊!熱烈祝賀環創在中節能(北京)ReCulture生活垃圾資源再生項目中中標!
2.環創(廈門)制造的國內最大的生活垃圾破碎機落戶河南
3.環創破碎機是國內垃圾破碎領域的頂尖品牌 2014年行業領先
.
.
等等的多想破碎機項目我們也就不一一列出,有希望跟我們合作的可以聯系我們,或者我們的代理商,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在北京漢華國際飯店正拉開帷幕。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大冶市人民政府市長李修武等領導出席了本次會議,與來自全國各地100余家環保領域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作為活動承辦方,大冶市政府的環保戰略合作伙伴,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博天環境集團高級副總裁繆冬塬出席了此次會議。
會議期間,有19家企業與大冶市政府簽署了項目投資協議,涵蓋二氧化氯發生器、紫外線設備、臭氧發生器等環保專用設備和沸石材料、土壤藥劑、新式脫硫脫硝設備等當前尖端環保技術設備,簽約額達44.9億。推介會的成功召開,使得大冶市在向著產業升級轉型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大冶市的生態環境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
大冶產業轉型
作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轉型城市之一,大冶市近年來加大力度立足于產業的轉型升級,結合自身特點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緊跟時代發展前沿,確立了節能環保這一極具發展前景,且恩惠于民的產業發展方向。
大冶市環保局局長樂龍表示,大冶產業園的建設是大冶市政府的一項戰略性決策,大冶力爭將其做成擁有全產業鏈、服務最好、示范性最好的產業園區。
博天大力推動
博大和諧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博大科技”),為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博天環境”)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是“區域環境綜合服務”理念的創造者,生態修復行業的開拓者。博大科技以區域環境綜合服務為導向,通過模式創新、戰略合作和技術引進,引領水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土壤修復、重金屬污染防治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業務,不斷提升區域價值。
2014年7月,大冶市政府與博大科技通過區域環境綜合服務模式,展開了全面戰略合作,為擁有3000余年冶煉史的大冶市,注入了新的產業活力。
博天環境集團高級副總裁繆冬塬介紹稱,博大科技與大冶的戰略合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在大冶市投資建設環保產業園,助推大冶市產業轉型;其次是與大冶市政府共同發起設立產業基金,通過金融支持,吸引所需要的企業進入產業園,形成產業園區內環保企業的聚集發展,產生集合效應;第三,博大還為大冶市政府提供區域環境綜合服務,在城市水環境、市政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土壤及地下水修復、再生水處理、固廢處理等方面為大冶市提供從環境規劃、投融資、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建造和運營的全面一站式綜合服務。”
據悉,產業園全部項目投產后,初步目標為年銷售收入預計可達42.6億元人民幣,當地年留存稅收收入預計約3.4億元人民幣,提供就業崗位約2000個。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 未來的發展更應該關注生活垃圾的主流技術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的城鎮污水廠達到3500座,年產污泥就有3000萬噸—3500萬噸,預計到2020年,污泥產量將達到6000萬噸—9000萬噸。巨量污泥產生量背后,擺在產業面前的問題是污泥最終去哪里?
12月1日,2014年中國水價值指數調查報告發布會的污泥話題討論環節上,在賽萊默公司中國副總裁董瑞萍的主持下,中國水協排水委員會主任、原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楊向平;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環保技術與裝備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水專項污泥產業創新聯盟專家薛濤;塞萊默中國技術應用經理馬樂寧圍繞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展開討論,五位專家一致認為,污泥應該“入土為安”。而污泥最終如何“入土”,還需要推開“三重門”。
污泥處理專題討論嘉賓對話_副本.jpg
第一重門: 提高公眾認識
2012年5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
“目前,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還遠未達到目標要求。”楊向平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污水處理的能力建設上取得了較大進步,處理能力已經超過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但伴隨污水處理能力的提升,污泥產生量也逐年上漲,截至目前,我國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僅為40%多。污泥如不能妥善處理,最后還會回歸到環境中,產生二次污染。
目前來看,我國污泥處理處置進展緩慢,現狀并不樂觀。王濤認為,污泥資源化如何做,廣大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楊向平同時表示,宣傳力度不夠、配套政策不到位等問題直接導致了公眾對污泥問題認識不足,從而影響污泥處理處置進程。2014年中國水價值調查報告顯示,只有10%的公眾了解污水處理的總情況,楊向平認為,這說明公眾并不了解污水處理,對污泥處理處置的了解更少。這就要求,污泥處理處置的實踐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社會參與度。
第二重門: 重視處理技術
“要解決巨量的污泥,土地是污泥不可回避的歸宿。”一個處置路線能夠使整個物質循環起來,它就是有生命力的。污泥回歸土地利用,相對來說做到了物質的循環。王濤透露,“即將出臺的‘水十條’里,也為污泥土地利用開了口子,依然以‘禁止性條款’限制污泥的土地利用,‘未經處理處置達標的污泥不能用于農田’。”
那么污泥能否“入土”的關鍵就在于處理是否達標。“要把污泥的問題解決好,關鍵還是處理,處理不好,怎么處置都會出問題。”王洪臣同樣強調污泥處理的重要性。
馬樂寧結合塞萊默多年的污泥處理處置經驗,從污泥減量角度介紹了相應的處理技術,她指出,所謂污泥的減量,指的是污水處理廠出來的生物固體減量。目前對于污泥減量主要有三種技術,第一種就是生物捕食,用高級動物捕食微生物,從而減少污泥的量。另外還有兩種技術是比較流行的,一種是解偶聯技術,一種是隱性生長污泥過程減量技術,這兩種技術基本上都是根據微生物在水中新陳代謝的規律研發出來的技術。她指出,污泥處理技術路線還有很多,要在這些技術中找到特定的工藝技術,行業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第三重門:調動各方力量
行業的探索和嘗試,還需要合作的力量。薛濤認為,在固廢領域的資源化要求的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污泥回到土地實現資源化必然跟有機農業結合在一起,產業鏈上下游橫向的合作是解決污泥根本性的路徑。
在E20研究院發布的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戰略地圖中,將企業分為A、B、C、D四個方陣,A、B方陣為重資產和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C方陣是細分領域專業企業,D方陣是專業設備制造矩陣。薛濤強調,在污泥領域恰恰需要A、B、C、D四個方陣的緊密合作,打造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共贏的局面。
薛濤同時表示,污泥能否“入土為安”,還需要各部委的合作與共識。為什么那么多領導都重視,污泥問題依然解決不了,王洪臣認為,污泥能不能進土地,這是核心的問題。污泥“入土”,還需要農業部門、環保部門、建設部門等各部委積極合作研究,最終達成共識。 |